“當時我們連夜摸排蹲守,在一個農村出租屋里發現大量無標簽標示的麻袋包裝的中藥材,炒鍋、封口機等物品。那起案件是迄今為止寧夏查辦的一起較大的制售假藥案件。”6月29日,自治區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陳思宇向記者講述她職場生涯的一次經歷。
2014年,寧夏查辦了一起重大制售假藥案,陳思宇是查辦案件的執法人員之一。“當時,為了及時固定相關證據線索,防止當事人轉移物品,我們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將現場合計306個品種、6494公斤涉案藥品一一鑒別、稱重、登記保存,手寫的物品清單就有28頁,確保了證據的完整性、真實性、客觀性。”陳思宇說,“那次經歷讓我對這份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守護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2012年大學畢業后,陳思宇考錄到基層藥品監管部門工作,“90”后的她成為一名人民用藥安全“衛士”。在現場檢查等具體實踐中,她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在較短時間內成長為一名藥品GSP檢查能手。2015年,陳思宇通過遴選進入自治區藥監局工作。在自治區藥監局工作的3年間,陳思宇累計辦理各類文件10000余份、籌辦各種會議活動近100場,在全區首屆公務員辦公自動化技能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2021年10月,寧夏出現新冠肺炎散發疫情。“2021年11月1日,我們收到銀川市中醫醫院應用傳統工藝配制中藥制劑‘固本避瘟顆粒(無糖型)’備案申請。11月6日,收到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益氣防疫合劑’備案申請,這2種中藥制劑對當時防疫工作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我們立即啟動應急備案程序。”陳思宇把兩個年幼的孩子放在家里請爸媽照看,自己吃住在單位,和其他同事一道,克服部分人員居家隔離、技術審評需要時間等困難,及時指導醫院開展備案資料網上申報,受理后第一時間組織相關處室、有關專家進行審核,每個品種僅用2個工作日就完成應急備案,比正常受理辦結時間提前了18個工作日。(記者 智 慧)